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人口学导师介绍:顾宝昌

 

人口学专业,顾宝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教授、博士生导师

Email:bcgu@263.net;baochanggu@hotmail.com

一、教育背景

1968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

1981年北京大学亚非研究所法学硕士

1983年美国得克萨斯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exasat Austin)社会学和人口学硕士

1986年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社会学和人口学博士

二、工作经历

1986-88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副系主任

1988-89年联合国人口基金人口与发展顾问

1990-1998年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1998-2000年纽约人口理事会(the Population Council)高级研究员

2001-2005年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副秘书长兼国际合作部部长

2005年3-5月应邀美国夏威夷东西方中心研究学者

2001年-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三、社会职务

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研究员

北京大学老龄健康与家庭研究中心/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所兼职教授

昆明医学院研究生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理事会成员

福州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客座教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人口学组成员

国家人口和计生委人口专家委员会成员

卫生部生殖健康专家组成员

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

山西省人口研究中心顾问

中国人口学会常务理事

瑞士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WHO)生殖健康社会科学专家组成员

美国纽约“国际计划生育展望(International Family Planning Perspective)”刊物国际编委

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人口研究(Asian Population Studies)刊物国际编委

国际人口科学研究联盟(IUSSP)低生育率专门组成员

1981年为第一位接受联合国人口基金奖学金出国学习的中国留学生,也是在1986年第一位回国工作的人口学博士,1988年为第一位受聘担任联合国人口基金长期顾问的中国专家,1998年为第一位受聘担任纽约人口理事会的高级研究职务的中国人口学家。

曾受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特邀担任1992年在印尼巴厘举行的第四次亚太人口大会的大会发言人中唯一的中国代表。作为中国代表团的成员和顾问出席了1994年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国际人发大会的筹备会和在开罗召开的国际人发大会和非政府论坛。作为中国代表参加了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妇女大会的非政府论坛。应邀作为1993年在加拿大蒙特里尔、1997年在北京、2005年在法国图尔市召开的世界人口科学联盟(IUSSP)的专题会组织者。曾担任亚太经社会、联合国人口基金、世界银行、加拿大国际开发署、世界卫生组织的顾问。

四、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

社会人口学、人口变动与社会发展、生育趋势和人口增长、低生育率和生育政策、出生性别比和社会性别、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人口迁移和人口城市化、青少年生殖健康、公民社会组织

国家“八五”人口规划和九十年代人口计划的论证和研制、出生性别比失常问题、省级领导培训、计划生育和人权问题、西藏人口问题、计划生育和妇女地位、计划生育白皮书、计划生育“两个转变”、优质服务试点、生育政策研究、公民社会组织与生育健康等。

五、奖励与荣誉

1992年获得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

曾获得国家计生委、中国人口学会等多次奖励

2000年获美国ISI(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最佳引用奖(ISI Citation Classic Award)

2006年获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全国人口与计划生育软科学奖二等奖

在国内外的许多重要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和研讨会上发表论文达数十篇

曾应邀到国内外众多大学、实际部门、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演讲

六、主要著作和发表论文

《社会人口学的视野》199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生殖健康和计划生育国际观点和动向》1996年,中国人口出版社出版(和徐毅、解振明)

《综论中国人口态势-与实践的对话》1998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国家计生委第一批优质服务试点县评估报告集》1999年,中国人口出版社出版(和张二力、解振明)

《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中国的十年(ICPD+10:China)》2004年6月(和郑真真、解振明、张开宁)

《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6):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人口转变的社会经济后果》2006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和蔡昉)

《21世纪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2006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和曾毅、李玲、林毅夫)

《公民社会组织与生育健康》2007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和郑真真、刘鸿雁、刘爽)

“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省和韩国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调的比较分析”(和罗伊)。载《人口研究》1996年第20卷第5期1-16页。

“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是实现‘两个转变’的重要途径”。载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工作研究》第21期(总第105期),1998年12月24日;《第一批优质服务试点区县(1995-1998)评估报告集》614-625页,中国人口出版社,1999年;《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季刊),第15卷第2期,总第55期,1999年6月:1-7页。

“论中国计划生育的改革”。载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工作研究》第2期(总第164期),2002年3月11日;载《人口研究》2002年第26卷第3期1-8页;载《改革》2002年第5期118-123页。

“从政策生育率看中国生育政策的多样性”(和郭志刚、张二力、王丰)。载《人口研究》2003年第27卷第5期1-10页。

“新时期的中国人口态势”。载《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6,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7,人口转变的社会经济后果》(蔡昉主编、顾宝昌副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61-83页。

“瞻前顾后左顾右盼-中国、印度与韩国人口趋势的比较分析”。载曾毅、李玲、顾宝昌、林毅夫主编《21世纪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8月,257-275页。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Family Planning and Fertility in China" (with Dudley Poston).  Demography Volume 24, No. 4, November 1987: 531‑551.

"Fertility Trends in Rural China in the 1980s: Cohort Effect versus Period Effect," (with Shuzhang Yang).  Asia-Pacific Population Journal, Vol. 6, No. 4, 1991: 3-34.

"Consequences of Fertility Decline: Cultural, Social and Economic Implications in China" (with Xizhe Peng).  Impact of Fertility Decline on Population Policies and Program Strategies.  Korea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Social Affairs, Seoul, South Korea, 1992: 49-66.

"Causes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Recent Increase in the Reported Sex Ratio at Birth in China," (with Zeng Yi et al.).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Vol. 19, No. 2 (June, 1993): 283-302.

Background Paper for UNFPA Program Review and Strategic Development: China, (with Tu Ping and Xie Zhenming).  April, 1994.

"Sex Ratio at Birth in China with Reference to Other Areas in East Asia:  What We Know," (with Krishna Roy).  Asia-Pacific Population Journal, Vol. 10, No. 3 (September, 1995): 17-42.

"Fertility: From the 1970s to the 1990s."  China: the Many Facets of Demographic Change, edited by Alice Goldstein and Wang Feng, 1996: 69-80.  Denv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China's Population Grows Despite Fertility Decline."  Forum for Applied Research and Public Policy, Volume 12, No. 2, Summer 1997: 41-45.  Knoxville, Tennessee: The University ofTennessee.

"Toward a Quality of Care Approach – Reorientation of the Family Planning Program in China," (with Erli Zhang and Zhenming Xie), in Innovations: Innovative Approaches to Population Program Management – Institutionalising Reproductive Health Programs, edited by Jay Satia, Patricia Mattews, and Aun Ting Lim. Volumes 7-8, Chapter 4: 39-52, 1999.  ICOMP, Kuala Lumpur, Malaysia.

"Offering a Choice of Contraceptive Methods in Deqing County, China: Changing Practice in the Family Planning Program Since 1995” (with Ruth Simmons and Diana Szatkowski), inResponding to Cairo: Case Studies of Changing Practice in Reproductive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edited by Nicole Haberland and Diana Measham, 2002: Chapter 3, 58-73.  New York: the Population Council.

 “Family Planning and Women’s Lives in Rural China.” (with Karen Hardee and Zhenming Xie).  International Family Planning Perspectives, Vol. 30, No. 2, June 2004: 68-76.

“China’s Local and National Fertility Policy at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with Wang Feng, Guo Zhigangf, and Zhang Erli).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007, 33 (1): 129-147.

新闻来源: https://www.chinakaoyan.com/info/article/id/82764.shtml

声明: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致信kaoyan1365@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

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