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导师介绍:周前祥

 

导师详细信息

姓名:周前祥

性别:男

出生年份:1969

职称:研究员

院系: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

首次聘任导师时间:2008

现聘任导师一级学科名称:生物医学工程

现聘任导师二级学科名称:生物医学工程

聘任在第二学科培养博士生专业名称:无

聘任在自主设置学科培养博士生专业名称:无

主要研究方向及特色:航空航天人因工程、图像处理与分析、生理信号处理、计算机仿真技术与应用

电子信箱:zqxg@buaa.edu.cn

办公电话:010-82338696

办公地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逸夫馆308房间

通信地址:北京海淀区学院路37号北航逸夫馆308房间

个人简介:

周前祥,男,湖南新宁人,1969年出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人因工程研究所所长。1990年7月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获学士学位,1996年6月在该校获工学博士学位。1996年3月进入总装备部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航天工效学研究室工作,2002年10月赴法国参加第52届国际宇航大会,2001年11月-2003年1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多源遥感信息的融合理论研究,2003年12月晋升为研究员。2004年被国防科技大学聘为兼职硕士生导师,2006年10-12月,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心理系做访问学者研究。2008年6月被聘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方向的博士生导师,2009年1月进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作,并入选教育新世纪优秀人才,2012年7月担任人因工程研究所所长。目前主要从事人机工效仿真、虚拟现实以及图像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获得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总装务部优秀军用标准一等奖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70余篇,均进入国内检索系统。其中2篇被SCI收录,2篇被IEEE收录,12篇被EI收录。出版《航天工效学》、《虚拟现实技术及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载人航天器人是面设计》等教材3部。

近期发表的主要论著如下:

专著

(1)马治家、周前祥,航天工效学,2002年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

(2)姜国华、周前祥、王春慧等,虚拟现实技术及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2007年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

(3)周前祥、蔡刿、李洁,载人航天器人机界面设计,总装规划教材,2009年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

论文

(1)陈鹏、王春慧、周前祥,基于Jack的穿舱外服航天员工作空间研究,计算机仿真,2007年第2期:37-39。

(2)赵岩、王春慧、周前祥,虚拟人技术在环控生保舱内布局中的应用,计算机仿真,2007年第2期:41-44。

(3)周前祥、曲战胜、王春慧,最终接近段交会对接控制人机结合特性的仿真研究,系统仿真学报,2006年第5期:1379-1383。

(4)周前祥,虚拟环境中人体因素问题的研究进展,计算机仿真,2006年第2期:1-3。

(5)周前祥、敬忠良,基于非线性神经网络的高清晰高光谱遥感图像分类器设计与应用,宇航学报,2006年增刊:126-129。

(6)周前祥、敬忠良,高光谱遥感图像联合加权随机分类器的设计与应用,测绘学报,2004年第3期:254-257。

(7)周前祥、敬忠良,数字人体在载人航天器方案设计模型仿真中的应用研究,系统仿真学报,2004年第7期:1603-1606。

(8)周前祥、敬忠良,遥感影像双线性插值小波融合方法,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547-550。

(9)周前祥、姜国华,虚拟环境中人的操作判断及反应特性的实验研究,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4年第1期:35-38。

(10)周前祥、王春慧,视场角设置对虚拟环境中目标判断的影响,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3年第4期:292-295。

(11)Zhou Qianxiang; Jing Zhongliang, Remote sensing image fusion for different spectral and spatial resolutions with bilinear resampling wavelet transform, Information Fusion, 2003.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Volume: 1, July 8-11 2003:185–192.

(12)周前祥、王春慧,操作者局部肌肉疲劳的工效评价方法研究,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9(3)。

(13)周前祥、蔡刿、张本庆等,虚拟人上肢拉伸操作疲劳评价的建模研究,2009年系统仿真学报将刊登稿件。

(14)赵志峰、周前祥、胡诗樵,RRT方法在人体动作规划中的应用,2009年系统仿真学报将刊登稿件。

近期负责从事的主要工作:

(1)虚拟人典型操作肢体疲劳度分析方法的研究,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空间组装任务中航天员操作工效的地面评价技术研究,2007年总装重点试验技术项目

(3)XXX车辆人机环技术研究,2008年国防十一五预研项目

(4)陆军人员关节与操作力研究,2010年军队基础科研项目

(5)基于sEMG信号的士兵操作疲劳评价方法研究,2008年总装试验技术课题

(6)月球表面人体行走步态分析研究,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7)步兵持枪战术动作疲劳分析,2011年军队基础科研项目

(8)XXX操作与控制技术,国家863计划,2012-2015

(9)XXX负荷分析与评价技术研究,国防基础科研,2013-2015

新闻来源: https://www.chinakaoyan.com/info/article/id/89710.shtml

声明: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致信kaoyan1365@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

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