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业大学环能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导师介绍:高景峰

 

高景峰(1974.3出生),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办公电话:010-67391918;传真:010-67391983;电话:13651234794

E-mail:gao.jingfeng@bjut.edu.cn或brady009@vip.sina.com

研究方向:水处理,具体兴趣包括:环境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污泥好氧颗粒化技术、污水脱氮除磷技术、生物吸附(染料废水、重金属废水等)、环境催化等。

欢迎对我们的研究感兴趣的同学加入我们课题组,根据科研需要,可以以客座、考研、保研和直博等形式加盟!

主要学术任职:IWA(国际水协会)会员;《Bioresource Technology》,《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国际期刊的审稿专家。《环境科学学报》、《中国环境科学》、《环境科学》、《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学报》、《安全与环境学报》等中文核心期刊审稿专家。

工作经历:

2012.7.12至今,博士生导师

2010.12.18至今,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

2004.1-2010.12.17,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副教授

2005.8-2005.11,加拿大UBC和SFU大学,培训与交流2001.7-2003.12:

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讲师

学习经历:

1998.9-2001.7,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工程专业,博士,导师:彭永臻教授。

博士论文:SBR法去除有机物、脱氮除磷在线模糊控制的基础研究

1996.9-1998.7,哈尔滨建筑大学,水力学与河流水体动力学,硕士,导师张维佳教授

1992.9-1996.7,哈尔滨建筑大学,给水排水专业,本科

教学

[1]水质工程学I(双语教学,本科课程)

[2]水质工程学II(本科课程)

[3]废水厌氧生物处理的理论与技术(研究生课程)

科研

主持的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078007,2011.1-2013.12):不同污水脱氮工艺中AOA和AOB的种群数量和组成特征;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50508001,2006.1-2008.12):间歇式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的快速启动和稳定维持;

[3]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12007,2011.1-2013.12):污水氨氧化过程中古菌与细菌相对贡献的研究;

[4]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082007,2008.1-2010.12):新型好氧往复连续流颗粒污泥反应器的基础研究;

[5]北京工业大学“京华人才”,2013.1-2015.12

[6]2011年度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中青年骨干人才(PHR20110819,2011.1-2013.12):农业废弃物生物吸附去除水中染料的应用基础研究。

[6]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计划面上项目(KM200510005020,2005.1-2007.12):内循环颗粒污泥床硝化后实现反硝化除磷的基础研究;

[7]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A类(2006A10,2006.9-2009.9)。

参加的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9778024,1998.1-2000.12):活性污泥法丝状菌污泥膨胀的控制与防止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9878016,1999.1-2001.12):SBR法的在线模糊控制系统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0138010,2002.1-2005.12):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智能控制理论、方法和技术

[4]"86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治理工程:城市污水SBR处理工艺的设备成套化研究(2004AA601020,2004.7-2007.12)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重大合作项目(2004.10-2007.9):污水脱氮除磷新理论、新工艺及过程控制

发表的论文及主要著作:

译著:

[1]高景峰,彭永臻译.污水处理系统的建模、诊断和控制.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64.5万字)

编著:

[1]环境科学大辞典(修订版),编委,7万字,负责水污染控制部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9月

[2]程皓,白雪,郝莉,高景峰,何丰平,黄中权.GB/T26923-2011,《节水型企业纺织染整行业》,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发明专利:

[1]高景峰,陈冉妮,彭永臻,苏凯,张倩.一种处理生活污水亚硝化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方法:200910082203.9[P].2011年01月07日.

[2]高景峰,陈冉妮,彭永臻,苏凯,张倩.生活污水常低温同时脱氮除磷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方法:200910082222.1[P].2011年02月25日.

论文:(*:通讯作者)

1)He, Y.; Gao, J. F.*; Feng, F. Q.; Liu, C.; Peng, Y. Z.; Wang, S. Y., The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rapid decolorization of azo, anthraquinone and triphenylmethane dyes by zero-valent iron.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2, 179, (1-3), 8-18. (封面论文,Cover Paper,SCI、EI检索,SCI影响因子:3.461)

2) Gao, J. F.*; Wang, J. H.; Yang, C.; Wang, S. Y.; Peng, Y. Z., Binary biosorption of Acid Red 14 and Reactive Red 15 onto acid treated okara: Simultaneous spectrophotometric determination of two dyes using 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1, 171, (3), 967–975. (SCI、EI检索,SCI影响因子:3.461)

3) Gao, J. F.*; Zhang, Q.; Wang, J. H.; Wu, X. L.; Wang, S. Y.; Peng, Y. Z., Contributions of functional groups and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on the biosorption of dyes by aerobic granules.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1, 102, (2), 805-813. (SCI、EI检索,SCI影响因子:4.980)

4) Gao, J. F.*; Zhang, Q.; Su, K.; Wang, J. H., Competitive biosorption of Yellow 2G and Reactive Brilliant Red K-2G onto inactive aerobic granules: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two dyes by first-order derivative spectrophotometry and isotherm studies.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0, 101, (15), 5793-5801. (SCI、EI检索,SCI影响因子:4.365)

5) Gao, J. F.*; Zhang, Q.; Su, K.; Chen, R. N.; Peng, Y. Z., Biosorption of Acid Yellow 17 from aqueous solution by non-living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0, 174, (1-3), 215-225. (SCI、EI检索,SCI影响因子:3.723,ESI高被引论文,2010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截止2013年1月1日,被引37次)

6) Gao, J. F.*; Wang, J. H.; Yuan, Q.; Yang, C.; Wang, S. Y.; Peng, Y. Z., Uti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waste chestnut shell for the removal of Reactive Brilliant Red K-2G from aqueous solution. Desalination and Water Treatment 2011, 36(1-3): 141-151. (SCI检索)

7) Gao, J. F.*; Wang, J. H.; Wu, X. L.; Zhang, Q.; Peng, Y. Z., Protonated spent mushroom substrate as a potential low-cost biosorbent for the removal of Reactive Red 15 from aqueous solutions. Fresenius Environmental Bulletin 2011, 20, (1), 51-62. (SCI检索)

8) Gao, J. F.*; Chen, R. N.; Su, K.; Zhang, Q.; Peng, Y. Z., Inactive aerobic granules as biosorbent for the removal of anionic azo dye Acid Red 14 from aqueous solution:Isotherms,kinetics and thermodynamics. Fresenius Environmental Bulletin 2009, 18, (9A), 1681-1691. (SCI检索)

9) Peng, Y. Z.; Gao, J. F.; Wang, S. Y.; Sui, M. H., Use of pH as fuzzy control parameter for nitrification under different alkalinity in SBR process.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3, 47, (11), 77-84. (SCI、EI检索)(第一作者为导师)

10) Peng, Y. Z.; Gao, J. F.; Wang, S. Y.; Sui, M. H., Use pH and ORP as fuzzy control parameters of denitrification in SBR process.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2, 46, (4-5), 131-137. (SCI、EI检索)(第一作者为导师)

11)高景峰*;张倩;王金惠;苏凯;彭永臻,颗粒活性炭对SBR反应器中好氧颗粒污泥培养的影响研究.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2,20,(3),345-354.(EI检索)

12)高景峰*;苏凯;陈冉妮;张倩,好氧颗粒污泥在酸性红14废水中的形成及降解酸性红14机理的初步研究.安全与环境学报2011,11,(1),25-29.

13)高景峰*;苏凯;陈冉妮;张倩;彭永臻,不同储存方法对好氧颗粒污泥恢复的影响.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1,pp408-415.(EI检索)

14)高景峰*;苏凯;张倩;陈冉妮;彭永臻,底物种类和浓度对好氧颗粒污泥丝状菌膨胀的影响.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pp1027-1032.(EI检索)

15)高景峰*;陈冉妮;苏凯;张倩,好氧颗粒污泥对酸性红B的生物吸附模型研究.安全与环境学报2010,10,(1),25-30.

16)高景峰*;陈冉妮;苏凯;张倩;彭永臻,同步脱氮除磷好氧颗粒污泥形成与反应机制的研究.环境科学2010,31,(04),1021-1029.

17)高景峰*;陈冉妮;苏凯;张倩;彭永臻,好氧颗粒污泥同时脱氮除磷实时控制的研究.中国环境科学2010,30,(02),180-185.(EI检索)

18)高景峰*;苏凯;陈冉妮;张倩;王金惠;彭永臻,连续进水对好氧颗粒污泥稳定维持的影响.环境科学学报2010,30,(07),1377-1383.

19)高景峰*;苏凯;张倩;陈冉妮;王金惠;彭永臻,不同碳源培养的成熟好氧颗粒污泥的分形表征.环境科学2010,31,(08),1871-1876.

20)高景峰*;张倩;苏凯;王金惠;彭永臻;王淑莹,好氧颗粒污泥对水溶液中酸性淡黄2G的生物吸附.环境化学2010,29,(06),1127-1134.

21)陈冉妮;高景峰*;郭建秋;苏凯;张倩,好氧颗粒污泥同步脱氮除磷的常温启动和低温维持.环境科学2009,30,(10),2995-3001.

22)高景峰*;陈冉妮;苏凯;张倩,好氧颗粒污泥生物吸附酸性红B的试验研究.安全与环境学报2009,9,(6),50-54.

23)高景峰*;郭建秋;毕环宇;陈冉妮;苏凯,间歇式除磷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的快速启动.环境工程2008,26,(01),15-18.

24)高景峰*;郭建秋;陈冉妮;苏凯;彭永臻,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化学分析评价胞外多聚物的提取方法.环境化学2008,27,(05),662-668.

25)高景峰*;郭建秋;陈冉妮;苏凯;彭永臻,SBR反应器排水高度与直径比对污泥好氧颗粒化的影响.中国环境科学2008,28,(06),512-516.(EI检索)

26)高景峰*,沉淀时间及生物膜对实际生活污水形成好氧硝化颗粒污泥的影响.环境科学2007,28,(06),1245-1251.(EI检索)

27)高景峰*;王淑莹;彭永臻,《水质工程学》视频教学系统的制作和初步应用.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03),35-37.

28)高景峰*;周建强;彭永臻,处理实际生活污水短程硝化好氧颗粒污泥的快速培养.环境科学学报2007,27,(10),1604-1611.

29)高景峰*;彭永臻;王淑莹,有机碳源对低碳氮比生活污水好氧脱氮的影响.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5,(06),11-15.

30)高景峰*;彭永臻;王淑莹,污水生物处理模糊控制的研发现状.环境科学与技术2004,27,(01),90-93.

31)高景峰*;彭永臻;王淑莹,人工神经网络和专家系统在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的应用.环境污染与防治2004,26,(01),31-32,38.

32)高景峰*;彭永臻;王淑莹,以pH作为SBR法硝化过程模糊控制参数的基础研究.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3,9,(05),549-553.

33)高景峰*;彭永臻;王淑莹,SBR法反硝化过程模糊控制器的设计和碳源投加方式的选择.环境科学学报2003,23,(06),733-737.

34)高景峰*;彭永臻;王淑莹,温度对亚硝酸型硝化/反硝化的影响.高技术通讯2002,12,(12),88-93.

35)高景峰*;彭永臻;王淑莹,SBR法反硝化模糊控制参数pH和ORP的变化规律.环境科学2002,23,(01),39-44.(EI检索)

36)高景峰*;彭永臻;王淑莹,DO和ORP与SBR法硝化反硝化的相关关系.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2,35,(01),61-65,93.

37)高景峰*;彭永臻;王淑莹,SBR法去除有机物、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中pH变化规律.环境工程2001,19,(05),21-24.

38)高景峰*;彭永臻;王淑莹;曾薇,不同碳源及投量对SBR法反硝化速率的影响.给水排水2001,27,(05),55-58.

39)高景峰*;彭永臻;王淑莹;曾薇;隋铭皓,以DO、ORP、pH控制SBR法的脱氮过程.中国给水排水2001,17,(04),6-11.(EI检索)

40)彭永臻;高景峰;王淑莹,模糊控制在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的应用.环境科学学报2001,21,(S1),143-148.(第一作者为导师)

41)彭永臻;高景峰;隋铭皓,活性污泥法动力学模型的研究与发展.给水排水2000,26,(08),15-19.(第一作者为导师)

培养的硕士:

[1]已毕业:郭建秋(2005级);陈冉妮(2006级);苏凯(2007级);张倩(2008级);王金惠(2009级)张倩、王金惠获北京工业大学“科技之星(1/10)”;陈冉妮、苏凯、张倩、王金惠连续四年获北京工业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张倩、王金惠获北京工业大学优秀硕士毕业生。

[2]在读:罗欣(2010级);吴桂霞(2011级);李婷(2012级)

教学:

[1]讲授过《水污染控制工程》、《水质工程学1》、《水质工程学2》、《环境工程学基础(水)》、《环境监测课程实验》、《环境监测综合实验》、《水质工程学实验技术1》、《水质工程学实验技术2》、《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排水管网工程课程设计》等10门本科生课程;

[2]1门研究生课程:《废水厌氧生物处理理论与技术》。

[3]指导本科毕业论文41人,指导硕士研究生8人(已毕业5人)。

[4]2004年,《水质工程学1》北京工业大学第三批双语教学立项,至今已经讲授8年。

[5]主持完成北京工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城市污水处理视频教学系统的研究》,共摄制了16个污水处理厂的视频教学系统。

[6]培养的3名本科生(毕环宇、和阳、冯放晴)获校优秀毕业论文;1人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和阳)

[7]指导2名本科生(冯放晴、杨辰)获2009年、2010年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8]指导5名本科生(和阳、袁泉、杨辰、郑晓桥、张志红)主持北京工业大学星火计划。

获奖

[1]作为主讲教师(第2),《污水处理新理论与新技术》,2012年获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

[2]作为主讲教师,《水质工程学》于2005年获批北京市精品课程,2006年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

[3]作为骨干成员,2007年,“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4]作为骨干,“水污染控制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团队”获2005年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学术创新团队称号。

[5]作为主要完成人(第5),2012年《构建“名师、名专业、名课程、名教材”平台,可持续培养环境工程创新人才》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6]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教学优秀奖(个人),JXYX2012-23

[7]2012年北京工业大学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指导硕士王金惠)。

[8]2011年北京工业大学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指导硕士张倩)。

[9]2010年北京工业大学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指导硕士苏凯)。

[10]2009年北京工业大学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指导硕士陈冉妮)。

[11]2008年获北京工业大学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12]2008年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一等奖。

[13]2007年,北京工业大学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理工组)校级三等奖。

新闻来源: https://www.chinakaoyan.com/info/article/id/89916.shtml

声明: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致信kaoyan1365@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

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