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导师介绍:朱权利
导师姓名:朱权利
性别:男
职称:高级工程师
招生专业:材料加工工程
招生层次:招收硕士研究生
招生专业所属院系: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金属材料制备与成形
联系电话:13600016360
电子邮件:qlzhu@scut.edu.cn
备注:
导师简介:
1982年毕业于湖南大学铸造专业(本科),工作五年后就读于成都科技大学(四川大学)铸造专业,199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湖南省机械研究所从事科研及管理工作,1998年任副研究员职称。2003年3月调入华南理工大学后任职副研究员,一直从事科研及成果转化工作。进校以来一直在华南理工大学国家金属材料近净成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产业化基地--广东华金合金材料实业有限公司从事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的工作,现任公司总经理。
在科研方面,主要从事高性能有色合金材料及粉末冶金材料的制备成形的研究工作。主持过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项,横向科研项目3项,工程化项目多项。近年主持的项目:(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大型铝合金挤压铸造件成型制造关键技术,此项目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铝合金短流程精确铸造成型关键技术的子项目,总课题负责人李元元,项目总预算经费8171.0万元,其中专项经费1671.0万元,本人总课题申报排名第五;(2)广州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子项目--耐热炉排的制造及性能优化,此项目为广州市科技技术项目--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及装备产业化的子项目,项目总预算经费8500万元,其中专项经费1500万元,本人总课题申报排名第八。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横向科研项目3项。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主持的大型铝合金挤压铸造件成型制造关键技术,实现了锌铝合金蜗轮直接挤压成形,消除了蜗轮中心部位的组织疏松等铸造缺陷,综合力学性能比原工艺的提高30%以上,工艺出品率提高20%以上;(2)主持的耐热炉排的制造及性能优化,在消化国际炉排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国内自然资源条件自主开发了一种耐热耐磨耐腐蚀大型机械往复炉炉排,其耐热性能、耐磨性能、高温力学性能超过了同类进口产品的水平;(3)主持了国家金属材料近净成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成果转化工作,将有色金属新材料及成形技术、粉末冶金温压精密成形技术在华金公司应用推广,公司产品性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近5年,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4篇,其中SCI收录1篇和EI收录3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201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6)。
性别:男
职称:高级工程师
招生专业:材料加工工程
招生层次:招收硕士研究生
招生专业所属院系: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金属材料制备与成形
联系电话:13600016360
电子邮件:qlzhu@scut.edu.cn
备注:
导师简介:
1982年毕业于湖南大学铸造专业(本科),工作五年后就读于成都科技大学(四川大学)铸造专业,199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湖南省机械研究所从事科研及管理工作,1998年任副研究员职称。2003年3月调入华南理工大学后任职副研究员,一直从事科研及成果转化工作。进校以来一直在华南理工大学国家金属材料近净成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产业化基地--广东华金合金材料实业有限公司从事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的工作,现任公司总经理。
在科研方面,主要从事高性能有色合金材料及粉末冶金材料的制备成形的研究工作。主持过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项,横向科研项目3项,工程化项目多项。近年主持的项目:(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大型铝合金挤压铸造件成型制造关键技术,此项目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铝合金短流程精确铸造成型关键技术的子项目,总课题负责人李元元,项目总预算经费8171.0万元,其中专项经费1671.0万元,本人总课题申报排名第五;(2)广州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子项目--耐热炉排的制造及性能优化,此项目为广州市科技技术项目--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及装备产业化的子项目,项目总预算经费8500万元,其中专项经费1500万元,本人总课题申报排名第八。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横向科研项目3项。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主持的大型铝合金挤压铸造件成型制造关键技术,实现了锌铝合金蜗轮直接挤压成形,消除了蜗轮中心部位的组织疏松等铸造缺陷,综合力学性能比原工艺的提高30%以上,工艺出品率提高20%以上;(2)主持的耐热炉排的制造及性能优化,在消化国际炉排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国内自然资源条件自主开发了一种耐热耐磨耐腐蚀大型机械往复炉炉排,其耐热性能、耐磨性能、高温力学性能超过了同类进口产品的水平;(3)主持了国家金属材料近净成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成果转化工作,将有色金属新材料及成形技术、粉末冶金温压精密成形技术在华金公司应用推广,公司产品性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近5年,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4篇,其中SCI收录1篇和EI收录3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201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6)。
新闻来源: https://www.chinakaoyan.com/info/article/id/170750.shtml
声明: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致信kaoyan1365@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

最新资讯